2013年的寒假对于我们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来说,特别的忙碌,尽管天公时不作美,却也阻挡不了我们那一行匆匆穿越在苏城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的脚步。
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要素。从古至今,智者乐水,所以许多人都十分向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江南水乡几乎就是美丽、灵秀、富足的同义词。苏州的城市精神就是在这特定的一方水土上孕育形成的。苏州是古老而常新的吴文化的发祥地,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技艺精巧的工艺美术,享誉艺苑的吴门画派,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以及字正腔圆而荡人肺腑的吴侬软语等,都是吴文化的载体和结晶。“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文物之邦”等美誉都浸润着水的智慧和创造,洋溢着苏州传统城市精神的亮丽风采。从地理环境来说,苏州沿江临海,傍湖枕河,是著名的水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桥水巷多。”水既是苏州的生命之源,也是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文化就是水文化。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鲜明特征和个性标志。因此,在这个假期里,队员们行动起来,分组对穿行在苏城的大大小小的河流进行考察。有的组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在学习了解一定的水纹知识的基础上,亲临现场,通过实地取样、咨询问卷等方式,调查苏州一部分河流的环境现状。有的小组独辟蹊径,从历史的角度挖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采风的形式,了解他们的身边的、与之朝夕相伴的河流的前世今生,动人的故事、有趣的掌故,留住了队员们的心。还有的小组与时俱进,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去寻访了一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河流,或许,它们过去也辉煌过,然而,为了城市的更佳规划、更好发展,它们被填埋了,默默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队员们悉心打听,通过与曾经和它们相邻为伴的老者聊天,将它们的过往岁月记录了下来,这既是对河流命运的一次追溯,更是对苏州水为苏州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一种尊重。假期行将结束之际,各小队都将自己的实践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撰写了别具特色的“我是美丽中国小使者”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其中,六(2)中队陈妍勰同学所带领的第一小队分别调查了苏州古城区的四条河流,大伙儿通过取样、沉淀,随之观察沉淀物的方式获知了护城河水质相对较好,而杨枝塘一带水质相对较差的结论。为此,孩子们特别咨询了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宣传教育中心的周老师。周老师一方面肯定了孩子们自主的、赋予创造性的假期实践活动,他对孩子们的实验方式及观察结论给予了肯定,另一方面周老师悉心为孩子们解答和分享了同是古城区域水质感官上不一样的原因。他告诉孩子们护城河由于具有流动性,所以护城河河水的自净能力较城区里部分小河道要强,另外城区河流沿线基本都是居民生活区,以老新村为主,有些沿河居民将洗衣机放在阳台上直接通过雨水管排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倾倒啦,加上一些小摊贩将污水污物直接倾倒在河里等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城区一些河道底下的淤泥很严重,这就是同学们通过沉淀观察的方式得出的结论,这告诉同学们爱护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都要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当然,针对第三小队提出的古城区域内的私自垂钓行为影响了水质环境,周老师微笑着表扬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有鱼代表我们的河水环境在逐步好转,鱼儿也有了。但他表示,水中的鱼儿能吃食腐烂物、净化水质,垂钓也有个度,从保护河流区域生态环境的角度上说,当然还是希望朋友们能够减少垂钓,保护环境。环保局老师的倾力帮助,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在假期实践中的些许疑问一一得到解答,带着专业性的解答,再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这样的假期作业所收获的就颇为丰富了。当然,也有小队在这个假期里为了自己的调查主题扎根图书馆,“幸福小队”的一篇《水文化与苏州文化》也引起了师生们的兴趣,读着他们的报告,大家真真正正地为自己是一个拥有着水的灵动的苏州人而感到骄傲。
“刚柔相济,兼容并包;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纯洁透明,创造美好。”水文化诠释和考察了苏州的传统精神、时代精神和现代城市精神。水每天都在流动,“千折百回东流去”,“奔腾到海不复回”。水是世界上最纯洁透明的物质之一,既洁身自好,又恩泽于民。在水的滋润下,万物欣欣向荣,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在实践中,水“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队员,实践中,大伙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也能够像水一样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