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五一”劳动节小长假微旅游PART5活动报告
为了让苏式学子对于苏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更多的思考和责任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苏城文化的价值,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先后举办4次“微旅行”综合实践活动。每一次的“微旅行”活动,让我们平直学子在亲近自然,促进亲子交流的同时,对苏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5月,我们开启了第5次“微旅行”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寻访苏“艺”,了解苏城中珍贵的手艺,手艺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全国少年儿童:“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千百年来,无数人用劳动,建设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典与先进并驾齐驱的祖国,传承了一个崇德向善,温良恭俭的民族。劳动也创造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和人文不断发展的苏城。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久负盛名的园林,文化名人的遗居,更有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苏扇等都被列入了小学研究课程。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手工艺技术。
在本次寻访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弥足珍贵的“匠心”、“匠艺”。
“苏作”玉雕,富有地域特色,是全国同行业的翘楚。“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 “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
顾贤农爷爷用精湛的技艺,细腻的守法,精细规范的操作流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裱画”的精髓传承演绎。对于这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我们在寻访中深深的体会了它的珍贵价值。
远赴盛名的苏扇,让孩子们通过寻访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苏扇种类繁多,每一种的工艺都不同,苏扇需要的是江南人细腻温和的心,所以最能代表“苏艺。”
学校曾经邀请古琴专家来我校交流介绍,平直的孩子大多对古琴有初步的认识,在这次寻访中,我们的孩子结识了一位夏老师,夏老师用悠扬温和的琴声,诠释了古琴文化。
吹糖人、海棠糕、龙须糖、麦芽糖……苏城小吃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而这些美食的背后,是手艺人秉承的信念,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微旅行活动,让每一位平直的孩子体会劳动的社会价值,同时了解苏城的另一种文化。在活动中,孩子们对传承,对坚持有了新的认知,对苏城的匠人之心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每一位匠人,都有他们鲜明的品格,正是因为这样的品格,才使得我们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出苏氏文化博大精深。寻访的真正价值在于,充分感受苏“艺”的思韵古雅,匠心独运。从而形成自己对古城文化保护的理解,体会苏城学子的使命。
每一次的“微旅行”活动,都能让孩子们在其中一层一层的了解苏城,一次一次的锻炼综合能力,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成为培养孩子们“独具匠心”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