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微雨的午后,我们一同聆听了一场别样的讲座。
走进教室,幽香袅袅,沁入心脾,只见桌上摆放着两排青铜器。它们形态各异,做工精巧。正中间的那个,呈长方形,挂再红色的木制架子上,古朴沉静,它是最大的一个,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而一旁的一尊青铜器,顶端有一朵小小的火苗闪烁跳跃,我不禁想:那香味会不会就是从它那儿飘来的呢?
就在我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青铜器的时候,讲台上的一位姐姐清了清嗓子,开始了自我介绍。哦!原来她是今天讲座的老师——顾老师。
随着教室两旁的窗帘悄然拉拢,伴着顾老师清新生动的讲解,若有若无的清香带着我们一起穿越到了古老的青铜器时代。顾老师不仅讲解了青铜器的由来,还讲起了与青铜器相关的故事“卧薪尝胆”和“鱼肠剑”……娓娓道来的故事令我们沉醉于有趣的青铜历史中。
顾老师端起了桌上正中间最大的铜器,说道:“老师今天带来的大多都是古人青铜用具的缩小件,这些用具,有的是酒具,有的用于烹饪食物,而我手上的这个,则是附带编钟的缩小件,可以演奏美妙的乐曲,也可以用于传递消息。”说着,顾老师拿起一根小木槌,轻轻敲起来,“叮,叮,叮……”编钟清脆的声响一下子萦绕在教室里。放下编钟,顾老师又端起了那个顶端有朵火焰的铜器:“这是古人用的油灯,看,这个装油用的小盖子还可以翻下来,盖子下还有一只小羊呢!”……我们惊异于这些铜器的精巧,更折服于古人的匠心与巧做。
讲座中最有趣的还是动手环节。当一个个蜡制的青铜器模型摆放在大家面前时,我们不禁雀跃起来。这些模型还只是雏形,有不少多余的部分需要我们用铁尺刮掉。别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蜡制的模型十分脆弱,力度掌握不好,可是会受伤的。尽管我十二万分的小心,稍一用力,手中蜡模的手柄就折断了。沮丧的我赶紧求助于顾老师,她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见顾老师拿起一把冒烟的工具枪对着断下的部分一烫,往杯身上轻轻一靠,那模型立刻就复原如初了!青铜器的制造过程可真是神奇呀!渐渐地,我们从一开始的毛手毛脚中,找到了窍门变得利索起来。看着手下越来越有模样的蜡模,我乐在其中,甚至觉得自己有了几分大师风范。
这场讲座,我们收获满满,中国青铜器的悠远历史,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袅袅浮动的暗香中,在萦绕于耳的编钟声里,深深地映在我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