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民间又称这一天为“扫尘日”,至此各家各户红红火火的筹备迎春活动开始了!对于苏州人而言,过年的种种家什、样样美味,要从这一天起一一“端正”起来,因此,老苏州们把这一天叫做“掸檐尘的日脚”。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的孩子们走进了位于吴中区渡村的****老师家里,感受了一回地地道道的苏式传统年:
聚焦镜头一:暖轿一顶送灶王
期末考试一结束,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亲自动手制作一顶暖轿。何谓“暖轿”?据孩子们介绍,那是假期里他们将要带到乡下去,送灶王老爷上天用的。小小的一顶轿子,八面玲珑,孩子们的一双双巧手在硬纸板垒砌的轿面绘制各色传统纹样,祥云、元宝、葫芦、铜钱……有模有样,寄托着他们在羊年里的小小祝愿;孩子们的一双双巧手在硬纸板搭建的轿顶上缀以各色的饰物,中国结、小铜铃、七彩花生……俊俏可爱,寄托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一顶色泽鲜亮、极具创意的暖轿,是平直孩子们假期实践的第一份成果,为了它,孩子们请教师长,了解传统祭灶活动;为了它,孩子们翻阅年画图册,吸收传统艺术技法;为了它,孩子们平心静气投身创作,为自己的假期生活渲上灿烂的一笔。
聚焦镜头二:鞭炮声声迎远客
2月12日,孩子带着满满的期待与祝福,走进沈老师家。好客的渡村老百姓们一路鞭炮相迎,好不热闹。鞭炮,又称爆竹。在传统节日、婚庆典礼、庙会祭祀中,中国的老百姓们都会燃放鞭炮,祈求幸福安康,特别是在春节,噼里啪啦的响声据说是为驱逐年兽,保佑平安的象征。鞭炮声响迎远客,既是渡村人民热情好客的体现,也是老百姓们坚守传统、祈福来年的希冀。
聚焦镜头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动手写春联、贴福字,是中华传统年的代表。假期伊始,寒假社会实践行动小团队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写春联,准备送福啦!几位小小书法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写出了一幅幅对联作品,其字体笔法或苍劲、或娟秀,或大气、或内敛,各具特色,各成一家,那场面可谓是孩子们平时兴趣养成的一次集中大比拼。
2月12日,小伙伴们带着这些精心撰写的对联,走进渡村,送给沈老师全家及周边的街坊邻里以最诚挚美好的祝愿。抹浆糊,贴春联时,大伙儿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千古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齐诵《元日》,小小的举动,在迎新之余不禁又增添了些许文化味儿。
聚焦镜头四:红红火火掸檐尘
踏进偌大的农家小院落,一番热切的自我介绍后,孩子热热闹闹地和沈老师家里的亲亲眷眷们寒暄了会,即刻,便开始了大扫除迎新活动:抄起家伙打扫内屋、灶台,擦一擦桌子、扫一扫地、贴一贴春联、倒一倒福字,干干净净迎新年。
聚焦镜头五:动动小手捏团子
对于苏州的农家人而言,过年制作送灶团子,那可是一桩全家总动员的大事。和面、醒面,新鲜的太湖萝卜刨丝并拌以猪肉、开洋做馅儿,蒸赤豆、炒豆沙,这些工序对于来自城市的孩子们而言,是新鲜的,然而庄稼人却恪守着传统,一一铭记、了然于心。所有的动作都是那样的娴熟、快捷,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跃跃欲试。隔壁的阿爹甘当生活老师,一招一式,慢慢教来,细细指导,看着小家伙们认认真真和面团较劲的模样,大人们不禁呵呵笑。“中间的窝儿,要一点点地捏,深一点,包的馅儿多,煮好了,一口下去,那才窝心!”老人家们一步一步地指导,孩子们对于这难得的体验也倍加珍惜,定定心心地捏,圆溜溜的是萝卜丝开洋馅儿的咸味团子,两头尖尖的是豆沙馅儿的甜味团子,孩子们耐心地做着,细心地区分着,体验着苏式“慢”生活的那一份笃定与儒雅。
上笼蒸团子,这一简单的工序,对于久居城市的大多数孩子来说,那又是一桩稀奇事。累得老高的蒸笼、呼呼作响的风箱,都让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好奇,忍不住添添柴火,看着熊熊的火焰,那似乎意寓着来年红红火火的日子,当然,也是小伙伴们作为吃货馋虫的希望……
等待的过程,对于亲自动手制作美食的孩子们而言,略加漫长。村里的阿爹们了解小朋友们的心思,开讲灶王爷的故事,谈谈灶君同农村人的关系,说说民间老百姓对灶神的崇拜情结,让小伙伴们又眼睛一亮:庄稼人靠天吃饭,旧时对于神明的崇拜实际上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庄稼人吃饭已不成问题,而对于这些传统的铭记与传承,则是他们不忘本、坚守根的最质朴的表现。
聚焦镜头六:恪守旧礼送灶君
点上火红的蜡烛,跳跃的火焰照红了每一张期盼幸福的脸蛋;贡上元宝糖,甜咸两味祭灶团子,还有些许时令的柑橘;拜一拜,请灶王老爷上暖轿,舒舒服服上天同玉帝汇报人间美事;抹一抹,甜甜的麦芽糖祈求小神上天能为百姓多说好话,多求善缘,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在这一刻会情不自禁的嘀嘀咕咕,将自己一年累积的心声传递给朝夕相伴的灶君;抬一抬,轿子起,灶王即将上天,撒一把干稻谷充作马饲料;灶王上天,一阵熊熊的火光后,一缕青烟袅袅,人们双手合十,祈福上苍。整个仪式庄严隆重,在场的每一个人表情凝重肃穆。对于旧礼,这里的每一个本分的庄稼人都老老实实地守护着祖宗的规矩,秉承着传统的礼仪,年复一年,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岁岁年年,这份任性式的执着,让亲临活动的孩子们耳濡目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的一辈们的也会因为当下的这一习惯而将中国年任性地过成一种地道的苏式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