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 1.基于学情优化开发“N+课程”,课程设计及架构结合学校校情,立足学生需求,注重学习体验,力求丰富多元; 2.通过实施“N+课程”,提升学生生命品质,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3.基于“N+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学生多元发展的策略,从而形成有结构、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的实践经验。 研究内容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N+课程”的研究将课程研究整合为五大领域,分别是:品格与社会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人文类、艺术与审美类、体育与健康类。“N+课程”的内容以五大领域作为基本框架。每一领域都有相应的研究目标,围绕研究目标找到相对应的国家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紧紧围绕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和延伸出适合我校的特色化校本课程。在“N+课程”内容的建构过程中,将始终紧扣“结构系统”“丰富多元”“自主个性”“校本特色”的宗旨进行开发与设计。 2.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研究。在充分保证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学生用于课程学习的有效时间,我们从学校整体课程设置的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实施情况,努力将“N+课程”科学融入学生的在校时段。除了在固定的时段内开展校本课程以外,我们还将对“N+课程”进行综合式整合实施。即在学校特色“主题活动月”活动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打破学科的界限,采用学科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平直实小集姑苏政治、经济、文化之鼎盛繁荣于一地,学校毗邻苏州市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沧浪亭五百名贤聚居之所、苏州教育博物馆等文化圣地。学校将整合周边文化资源,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创新设计品格教育校本教材,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校本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的研究。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告诉我们,评价的内容及标准都应该是多元的。基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学校课程哲学,结合多元评价观,我们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拟采用发现、激励评价与综合、展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促进学生人人展示特长,人人找到自我,人人具有自信。 (五个子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具体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及预期成果详见附件) 子课题1:品格与社会类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其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知行课程:从“教学体系”到“成长体系”的开发实施研究 1.基于《品德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两门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年级段德育教育目标,通过课程,与实践的双向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2.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内化品格提升。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子课题2:数学与科技类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富于创新精神地将信息技术吸收并应用于课程的建设之中。充分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水平,让学生感受数学创新的魅力,焕发思维创新的活力。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外化和学习反思,让教师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所在,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基于新思维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1.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基于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富于创新精神地将数学和信息技术吸收并应用于校本课程的建设之中。以年级为单位,采取分散开展活动与集中展示汇报等活动形式来设计和丰富校本课程,引导全体师生在活动中探索数学奥秘,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动手、动脑的乐趣。 2.在体验中创新数学的应用。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研究,结合学校的常规教学安排,灵活开展数学活动,期间可以进行一系列竞赛活动,在普及教育和普遍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出精品,出成绩。在丰富校园数学活动的同时,充分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让智慧教育更能深入的开展,激发学生更能感受教育创新的魅力,焕发思维创新的活力。 3.在创新中发展数学的智慧。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其间我们要重视活动的宣传及活动成果的收集与整理,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爱数学、学数学、讲数学、用数学”的浓厚氛围。在充分展示校园特色文化的同时,既要提高老师辅导比赛、组织活动的能力,又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使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做到教学相长,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 1.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绘制的方法和技能,促使学生思维可视化;运用思维导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学习和探究的习惯,体验成功和创造的愉悦。 2.构建以思维导图为教学辅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指导和优化以学为主的教学实践过程,能应用思维导图促进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实施,提高课堂的实效。 3.通过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实践策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执行能力,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子课题3:语言与人文类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小学语文和英语学科,通过对人文经典的研读和对人文领域的探索,懂得人之为人的自我认识与表达。着力构建连接世界多元文化的桥梁,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及思想,具备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学习日记的实践与研究 1.习作表达,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学会观察周围世界,注意把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2.习作批改,借力国家课程中古诗词赏读与地方课程中姑苏文化传承这两大课程,在学校儿童日记研究的基础上实施学习日记研究,探索指导学生自主作文批改策略,促进学生古诗词赏读量与质的双线积累,促进推动教师对于习作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实现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动态提升。在诗文和人文课程的双管齐下中,让孩子们浸润诗香、感悟历史的厚重、传承的美好,由此“慧动”语言与心灵。 小学英语分级阅读的探索与研究 根据学生需要,补充适合不同阶段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读物,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各种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子课题4:艺术与审美类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艺术教育特色校园建设背景下,富于创新精神地将多元化手工技法吸收并应用于美术课程的建设之中,加强学生各方面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水平。让学生人人铺盖上文化艺术的底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形成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创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1.激发创作兴趣。基于艺术教育特色校园建设背景下,富于创新精神地将多元化手工技法吸收并应用于美术课程的建设之中,加强学生各方面的动手能力。以年级为单位,采取分年级段开展活动与集中展示汇报等活动形式来设计和丰富校本课程,合理利用多媒体媒介,引导全体师生参与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丰富多元的质感美,并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促进动手参与。在美术校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让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联想能力、思维能力出发,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构建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增强动手能力,尽可能达到“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一个手工技巧”的目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活动中感受校园艺术创作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3.提高动手能力。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课程补充、延伸、拓展”为多元培育的主要路径。为了让小学生积极投入,美术校本课程设置中手工制作活动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感知美的根源和本质,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富于美感、乐趣的艺术创造的感知和实践能力,体验、享受健康的艺术生活真趣。 传统艺术欣赏能力培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对艺术形式的赏析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感知美的根源和本质,培养对于富于美感、乐趣的艺术创造的感知和实践能力,体验、享受健康的艺术生活真趣。 子课题5:体育与健康类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挖掘学生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 在小学开设特色运动项目的作用研究 基于《小学体育与健康》国家体育课程,除了培养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技能,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下,学校从空手道、足球、游泳、篮球四个方面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丰富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创造和谐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