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已有基础(含获奖情况,新建项目不填) (一)已有基础 1.百年文化积淀育人底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在百年文化的积淀中,在省实验小学的定位下,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尊重、保护老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是敬畏百年教育的物质见证;敬重、秉承百年老校的一人一事、一品一德,是盘点殷实家当中的精神资源。学校原由唐代白居易祠堂改建而成,创办人孔昭晋老先生一生热爱教育,心平务实、气度高远,“平易、尚实、淡薄”的白氏遗风,是今日学校“心平志直”校训的精神皈依。 2.资源优势构建育人范式。百年平直,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敬重历史、文化植入;在当今众多的价值观中“大浪淘沙”,比较、包容、汲取百年办学文化资源中适切可取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将其先贤办学精神、优秀教育思想融入当今大教育体系中去,使百年老校不仅仅成为一个地标,更活化为一笔现代教育资源,是我们今天平直人的所“为”。充分调动环境、教学、活动等多种育人因素,润物无声,潜心打造育人文化氛围。 学校倚重地域文化,迎合时代气息,坚持“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倾力多级课程的建设与落实:坚守国家课程,夯实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开发绢宫扇、竹笛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返璞归真,陶冶孩子的美育情怀;建设德善书院、小百灵合唱团、茉莉花舞蹈团、玉兰雅诵等传统文化社团,百花齐放,操练孩子的美德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平直实小传统文化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校积极拓展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空间,多渠道、多方位让平直学子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延伸假期苏式传统糕点工坊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类活动,拓展实践,倾力孩子能力的潜意识培育。 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恰居古城中轴线,乃子城旧址,集姑苏政治、经济、文化之鼎盛繁荣于一地,珍视这一批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厚现今的阅读教学,在寻访中觅根明理,在效法中追寻悟情,即是坚守当今苏式经典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路径。学校毗邻苏州市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沧浪亭五百名贤聚居之所等文化圣地,借助优势地理位置,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德育教育,是充分考虑地域资源利用的必然选择。 3.省市课程基地建设提供扎实有效的育人保障。目前,我校已有省级课程项目——感悟生活日记教育已顺利结题、游泳教育(滚动延续中)。在此基础上,我校正积极申报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课题《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N+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从场地、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都给予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支持和有效保障。 (二)获奖情况 多年来,学校注重管理科学,锻造精良师资,努力办学特色的培育,先后获评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江苏省书香校园、苏州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先进学校。 二、主要建设内容(5000字左右,可另附页)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这就是"新资源观",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只有着眼于学生品格提升的特色资源的开发、共享、利用与建设,才符合“新资源观”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才会更有生命力和价值。 (一)资源创意开发,多渠道助力品格提升 1.校本课程创意开发,助力学生多元发展。学校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课题——《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N+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将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N+课程”根植学校办学文化和特色,立足学生发展诉求。课程从建构开发到实施将始终坚持学生立场的价值导向,以满足每位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和价值追求。以“励动”“智动”“慧动”“韵动”“律动”五动并重,动手动脑、动口动心动悟,实现生命体验的真实生动和不断深化。我校将在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N+课程”建构开发实施中遵循六条价值取向, 培育学生国家情怀、引导学生崇德博学、培养学生砺志尚实、拓展学生审美雅趣、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实践创新。 其中,以品格与社会类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为主的子课题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其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将深入研究《品德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两门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年级段德育教育目标,通过课程,与实践的双向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生社团创新建设,给予学生个性体验。社团组织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一个学习共同体。社团以同一领域的专业成长为目标,通过自主制订共同成长计划、制订研究学习方案、探索和思考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创新社团建设结合学校已有艺术特色,赋予社团文化品位,又彰显校园个性,契合我校“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性灵、关注学生未来”的办学宗旨,充分整合学生多元个性和校园多元文化,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差异发展,又能高扬德育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品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显著的育人功效。同时,创新社团建设,注重跨学科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希望在丰富多样的社团课程的学习下,学生逐步形成了课题研究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停留在书本上的品格教育内容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丰富的个性课程,将社团活动课程化、校本化。基于平直实小百年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个性课程包括:德善书院、诵读、趣味数学、英语视听、书法、足球、绢宫扇、信息技术等;学生个性课程包括:运动项目选修、艺术项目选修和科技项目选修、提升课程以及众多自主创新课程,如小主持人社团、小记者社团、小小讲解员社团等。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协调,团结互助,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团创新建设,使学校社团课程涉及范围更宽泛更全面,消弥了学科边界,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契合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不仅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综合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学校的教师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和帮助学生,促进社团建设快速发展。 3.探索“三位一体”模式,提升家校共育合力。学校不断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逐步完善与健全家委会制度和家长会制度,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做好学校工作的协管员。同时,通过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家长带动社会资源真正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为学校的长足进步发展献计献策,实现每一个生命体的更好发展。 (1)开放“家长志愿”通道,践行美好家训家风。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为了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个合格的自然人,社会人,为了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开放了“家长志愿”活动通道,让更多的家长能够走进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爱心护航”,为学生的上下学保驾护航;“家长讲师”,聘请家长到校为学生上课,使学校小课堂变成生活大课堂,使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带来更精彩的“生活实践课”,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更大的长进;“家长助理”让家长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志愿服务,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献一份爱心。通过学校渠道,让家长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孩子产生影响,形成共鸣;让家长美好的形象留在孩子心中,形成正能量;让家长的服务意识渗透在孩子的日常行为,践行美好家训家风。 (2)创设“三礼四节”项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平直实小百年文化传承的办学风格、独特内敛的校园文化气质,与儒家文化之“儒、廉、孝”共汇在当下的机遇与挑战中,共生在现今的包容与追求中。学校开展“三礼”主题文化活动“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贯穿每一个学生六年成长。设立“四节”传统教育活动“百孝节”“昭忠节”“腊八节”“消寒节”,贯穿每一名学生一年四季成长。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需要家长的倾情相伴,助力成长,让有机的联动,系统化、整体化地为学生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3)借助“校园四季”活动,丰富活动育人价值。为丰富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内容,学校每年将在特定的时间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数智节”“科技节”和“英语节”;配合传统节日,学校将坚持清明祭扫先烈、红十字公益活动、重阳关爱活动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都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家委会、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同时让家长一同参与,见证孩子成长的同时,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明确孩子的素养发展。学校在不同的阶段,适时的开展各项公益活动,旨在培养孩子建立投身社会公益的意识,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家长一同参与每一次公益活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二)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内化品格提升 1.整合周边文化资源,古今文化铸就教育“经线”。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之所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精神源泉,更是对我们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命运有着巨大影响。古为今用,援古鉴今。平直实小地处姑苏名城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人文,构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从校园周边的小街、小巷、小桥、小河寻幽,一探生活其中的小人、小事、小乐子。从小处寻觅,涵盖了生存在姑苏这片热土上的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思想,是像我们这样一所坐落在小巷深处学校最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学校整合周边文化资源,创新设计校本教材《平直觅踪》,并将其纳入课程教学,作为特色项目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丰富课程资源,教育平直学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导入学校综合课程教育,开辟研究性课程,把浓郁的地方特色带入校园,形成学校本土文化特色,铸就教育品牌,在当代不断与国际教育并肩同步之时,切入传统文化,合力形成平直气派。 2.整合周边平台资源,创新课堂打造教育“纬线”。平直实小集姑苏政治、经济、文化之鼎盛繁荣于一地,珍视这一批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厚现今的阅读教学,在寻访中觅根明理,在效法中追寻悟情,即是坚守当今苏式经典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路径。学校毗邻苏州市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沧浪亭五百名贤聚居之所、苏州教育博物馆等文化圣地,借助优势地理位置,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充分考虑地域资源利用的必然选择。在活用周边资源中汲取的养分,拔节生命成长,才能助我们有所“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毋庸置疑。研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在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提升综合能力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更是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能否完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这四大基本任务的关键要素。学校与苏州德善书院、苏州教育博物馆合作的“第二课堂”——“德善书院平直学堂”和“小小讲解员”项目,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大特色“课堂”,传统与现代完美相融,全面熏陶孩子的阅读人生,充分挖掘和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在市教育局全力打造的“德善书院”项目的整体理念引领下,学校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聚专家学者力量,开设“平直学堂”,弘扬中华经典诵读文化,为营造城市人文氛围,积极推进苏州“德善之城”的建设,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同时,学校与苏州市教育博物馆合作的“小小讲解员”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了解苏式教育的悠久历史文化,感受苏式文化的脉络精髓,同时接触各种现代化手段,将苏式教育更好的呈现,以本呈现,以人呈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升平直学子品格素养。 (三)资源网络化,“互联网+德育”模式推动品格提升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校园迅速普及,上网已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网络是柄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了福祉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从当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来看,“网络成瘾”首当其冲。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学校对学生加强网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其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引导他们坚守网德,文明上网。本着“育德性和系统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主体性和仿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原则建立校园德育专栏,搭建德育网络平台。“特长空间”,是全校有特长学生的展示平台,与大家共享;“家长学校”,是交流优秀家风家训,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班级建立班级交流群及电子邮箱,放学后,同学们又聚集其中兴趣盎然。校园网由学生制作,学生维护,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风格。同时,学校在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活动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文化内涵;知晓传统佳节的民俗风情;比对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融入精神传承的网络祭扫活动等。在互联网模式下,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完成创新作业的设计。 (四)资源物型建设,物质文化诠释品格提升 创新育人资源的载体,离不开环境的濡染作用,整体创新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改建校园、改善班级环境,从设计到落实建成,重视传统文化的坚守。百年平直,秉承创办人孔昭晋老先生求学求真务实的风骨,以“心平志直”四字校训凝练表达尊重传统,不忘文化之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与育人追求。“心平志直”四字校训同竹正直有节、虚心向上等品格特征相吻合,学校将致力于营造竹生命特色的生态教育文化,来弘扬竹品质的精神文化,让师生热爱自然和绿色,做具有竹一样品格的人。 学校着眼现代育人物态造型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的体现,让孩子们在切实的教育环境里可感、可悟、可学、可用,进而传承发扬。为此,学校启动三年建设计划,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让校园文化元素点亮教育,一景一物、一廊一室都是校园的空间画面的舞蹈,需要“天鹅湖”般物型之美诠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大美。 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将在提升小学生品格的工程中,精诚所至,为每一个生命体的发展渲上一份艳丽的色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