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最新动态 > 正文

融情于诗 化文为歌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日期:2010-06-01 】

融情于诗  化文为歌

——“名师引路”诗歌教学活动的启示

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它篇幅短小,结构整齐,节奏和谐,韵律优美,语言凝练,意味隽永,富有形象,意境优美,感染力强。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此, 528,平直实小请来了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 刘寿华 来校就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作了一次意味深长的专题讲座,并给我们的全体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展示课四下《生命桥》文改诗,让我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以至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培养。

诗歌是美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是新课程的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相机诱导,培养孩子感悟生活、体悟情感的审美能力和悟性,在诗歌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写诗,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借此也为学好语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构建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践行人本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下学校正在大力倡导的校园文化建设,刘特也给出了不少颇具建设性的提议,诸如校园诗歌文化作为可以构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中国千百年来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从而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在经受怎样的磨难,在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在校园里加强经典诗文的熏陶,营造书香四溢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诗教活动,提供学生诗作的发表园地,不仅能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多背多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还有助于逐步促进学校诗歌文化特色的形成,可谓一举多得!

        沧浪区教科室

        平直实验小学 












上一条:我是快乐的儿童手——蒋雄达访谈录

下一条:光荣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