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如何才能开辟出一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路径?如果说校园的一人一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其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以及人文气息的静态历史展示,那么尝试借助历史文化丰厚的优势,在有限的现实空间内挖掘无限的教育发展潜能,则是百年平直对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动态实践诠释。百年平直,在沉淀中谋发展。建校至今,秉承先贤白居易的遗风——“平易、尚实、淡薄”,一如既往地继承创办人孔昭晋老先生求学求真务实的风骨,以“心平志直”四字凝炼表达尊重传统,不忘文化之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与育人追求。一方面不断积淀亘古传承的精神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营养,促进学校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
我从五个方面简要汇报近年来学校实施成效和思辩践行路径。
一是扎根传统文化,奠定教育基石。平直实小百年文化传承的办学风格、独特内敛的校园文化气质,与儒家文化之“儒、廉、孝”共汇在当下的机遇与挑战中,共生在现今的包容与追求中。学校倚重地域文化,迎合时代气息,坚持“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倾力多级课程的建设与落实:坚守国家课程,夯实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开发绢宫扇、竹笛、棋类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返璞归真,陶冶孩子的美育情怀;建设德善书院、小百灵合唱团、茉莉花舞蹈团、玉兰雅诵等传统文化社团,百花齐放,操练孩子的美德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平直实小传统文化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校积极拓展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空间,多渠道、多方位让平直学子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为此,学校开展延伸假期苏式传统糕点工坊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类活动,拓展实践,倾力孩子能力的潜意识培育;学校“三礼”主题文化活动“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贯穿每一个学生六年成长。“四节”传统教育活动“百孝节”“昭忠节”“腊八节”“消寒节”,贯穿每一名学生一年四季成长。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节点,学校系统化、整体化地为学生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二是资源创意开发,锻铸教育“底色”。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必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平直实小在教师研修计划中增加相应的课程和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坚持在课程开发中、校本教材实施中磨炼老师,培养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以课程育人的理念,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结合教师个人兴趣和特长,鼓励和引导教师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丰富和提高自身文化功底的同时,胜任日常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多年来,学校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草根教师,除了艺术组教师担任绢宫扇、竹笛、国画书法教学外,学校语文教师胜任文学经典教学,体育老师胜任棋类教学,36名班主任胜任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民俗活动教育,这些草根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学校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选取课题研究内容,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开发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目前,我校正积极申报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课题《促进学生多元发展“N+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N+课程”根植学校办学文化和特色,立足学生发展诉求。课程从建构开发到实施将始终坚持学生立场的价值导向,以满足每位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和价值追求。以“励动”“智动”“慧动”“韵动”“律动”五动并重,动手动脑、动口动心动悟,培育学生国家情怀、引导学生崇德博学、培养学生砺志尚实、拓展学生审美雅趣、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实践创新,实现生命体验的真实生动和不断深化。
三是整合文化资源,铸就教育“经线”。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之所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精神源泉,更是对我们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命运有着巨大影响。古为今用,援古鉴今。平直实小地处姑苏名城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人文,构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从校园周边的小街、小巷、小桥、小河寻幽,一探生活其中的小人、小事、小乐子。从小处寻觅,涵盖了生存在姑苏这片热土上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思想,是我校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学校整合周边文化资源,创新设计校本教材《平直觅踪》,作为特色项目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丰富课程资源,教育平直学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导入学校综合课程教育,开辟研究性课程,把浓郁的地方特色带入校园,形成学校本土文化特色,铸就教育品牌,在当代不断与国际教育并肩同步之时,切入传统文化,合力形成平直气派。
四是整合平台资源,打造教育“纬线”。平直实小集姑苏政治、经济、文化之鼎盛繁荣于一地,珍视这一批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厚现今的阅读教学,在寻访中觅根明理,在效法中追寻悟情,即是坚守当今苏式经典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路径。学校毗邻苏州市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沧浪亭五百名贤聚居之所、苏州教育博物馆等文化圣地,借助优势地理位置,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充分考虑地域资源利用的必然选择。在活用周边资源中汲取养分,拔节生命成长,才能助平直学子有所“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毋庸置疑。研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在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提升综合能力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更是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能否完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这四大基本任务的关键要素。学校与苏州德善书院、苏州教育博物馆合作的“第二课堂”项目,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大特色“课堂”,传统与现代完美相融,全面熏陶孩子的阅读人生,充分挖掘和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在市教育局全力打造的“德善书院”项目的整体理念引领下,学校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聚专家学者力量,开设的“平直学堂”,弘扬中华经典诵读文化,为营造城市人文氛围,积极推进苏州“德善之城”的建设,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同时,学校与苏州市教育博物馆合作的“小小讲解员”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了解苏式教育的悠久历史文化,感受苏式文化的脉络精髓,同时接触各种现代化手段,将苏式教育更好的呈现,以本呈现,以人呈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升平直学子品格素养。
五是资源物型建设,诠释教育文化。创新育人资源的载体,离不开环境的濡染作用,整体创新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改建校园、改善班级环境,从设计到落实建成,重视传统文化的坚守,着眼现代育人物态造型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的体现,让孩子们在切实的教育环境里可感、可悟、可学、可用,进而传承发扬。为此,学校启动三年建设计划,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让校园文化元素点亮教育,一景一物、一廊一室都是校园的空间画面的舞蹈, “天鹅湖”般物型之美诠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大美。
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路径,是新时代传承与创新背景下,迫切需要研究和努力的方面,如果能催生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对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再发展是有催化作用的。